腓利門書

腓利門書全書僅25節,乃保羅寫給腓利門的一封私人書信,為保羅十四卷書信中最短的一卷(羅,林前,林後,加,弗,腓,西,帖前,帖後,提前,提後,多,門,來),其內容要義,系記述保羅為腓利門的愛心信心感恩祈禱,為接納奴僕阿尼西母懇求,以及個人未來行動的盼望,與最後問安祝福等語。本書主要信息,就是論到關於為一個逃奴代求的事。

腓利門對於患難中的弟兄們,樂善好施,愛心可嘉。他有奴僕阿尼西母,是歌羅西人,因此推斷腓利門歌羅西人(門10;西四9)。他的家庭經濟顯為十分寬裕富足。至於他與保羅的來往關係始於何時,聖經雖無記載,保羅在以弗所傳道三年之久(徒十九),他因保羅所傳的福音而得救的。他的家是教會聚會的地方,大概就是歌羅西教會,許多信徒從他那裡得安慰和勉勵,保羅稱他為親愛的同工。本書第22節保羅吩咐他要為保羅預備住處,可見他必定常常接持主的僕人。傳說他後來成為歌羅西教會的監督,因尼祿皇的事件發生(參三五二題4項),為主殉道了。

保羅在歌羅西書中勉勵亞基布(西四17),多數解經家相信亞基布是腓利門的兒子,也是為主工作的人。亞腓亞猜想是腓利門的妻子,保羅稱她為妹子,是在主裡的稱呼。本書題到以巴弗、馬可、亞裡達古、底馬和路加等人都問腓利門安,他們也問候歌羅西教會的人安(西四),這些人都認識歌羅西信徒。

按本書第23節說:“為基督耶穌與我同坐監的以巴弗問你安”。比較西四10──“與我一同坐監的亞裡達古問你們安。巴拿巴的表弟馬可也問你們安”。可見本書一如歌羅西書,為保羅首次在羅馬坐監時,與提摩太聯名所寫的,時在主後六十一至六十三年間,與歌羅西書同時。若將信中人名與《歌羅西書》四7~17節仔細比較,此信當與《歌羅西書》寫於同時同地。由阿尼西母、推基古將此二信一道送去歌羅西城。   腓利門書與以弗所書、腓立比書、歌羅西書合稱為“監獄書  信”,即保羅首次在羅馬為主被囚時所寫。 這些書信多是著於羅馬,保羅自己所租的房子,因他是特准為“自由犯人”(徒廿八16;30)。

【寫信的緣由與目的】由信中可以看出腓利門是保羅帶領歸主的。並且成為保羅的知己。他的經濟非常富裕,對患難中的主內弟兄是以樂善好施聞名的。阿尼西母是他的奴僕,可能偷了他的錢,攜款潛逃,遠走高飛,到了保羅坐監的城市──羅馬。在那裡與保羅接觸,真心悔改,相信基督。由於感恩圖報,就盡其所能地親身服事保羅。但因保羅認為他既是腓利門的僕人,須得其主人之許可,故應當打發他先回他主人腓利門那裡去求請赦免,所以就為他寫了這封信(門19),要他隨身帶去,或由推基古帶去,懇求腓利門能夠接納他,待他親愛如弟兄,不再是奴僕的地位。同時保羅自己願意表示為他償還的欠帳,盼望腓利門使保羅的心在基督裡得快樂。根據羅馬律法,奴僕是應該終生服事買他回來的主人,所以保羅寫這封書信為阿尼酉母求情。

我們如果仔細研究本書信,便知保羅用最巧妙的文筆與說法,並以他與腓利門之間的最高友誼為代價,說服腓利門,雖然我們不知道這書信的效果如何,但一般人都相信腓利門一定依照保羅的請求。本書是在聖經中唯一題到“奴隸制度”的。在羅馬時代,買賣奴隸及蓄奴是極平常的事,沒有人會反對這種奴隸制度。當時的奴隸多屬￿羅馬帝國所征服的領土居民,有些是被迫為奴,有些是被拐去出售,也有些因生活困難而廿願被賣為奴的,因為在富有的主人家中為奴,他們所享受的比自己貧窮的家所享受的好得多。

保羅獲得許多有關“反對蓄奴隸”或“釋放奴隸”的啟示。但,在當時並沒有人提倡此舉,而事實上也未嘗有人因蓄奴而引起政治風暴。有人說保羅似乎不可能有此先見,預知將來(最少在千年之後)有人會反對蓄奴而提倡釋奴。可是,如果我們細心研究保羅的神學思想,和他對於“人與人之間的天上應有的態度”,便知他非常可能預知將來一定有人起來反對及廢除蓄奴制度,使每一個人的人權都獲得保障,在基督裡享受同等的自由和福利。

不過,在羅馬帝國時代,保羅是不可能提倡“廢奴”理論及行動的。所以保羅在腓利門書並沒有“攻擊奴隸制度”,但他用很巧妙的語氣與方法,使腓利門對於一個已經信主的奴隸應有的新態度。那就是,當奴隸為主人服務時,他應盡奴隸的一切本分,但當主人與奴隸一同在基督裡舉行聚會時,則無主人與奴隸之分。在基督的愛裡已溶化了一切“人為的界限”。

雖然,釋放奴隸,恢復人權也是今日全世界各國應有的行動,但買賣奴隸仍然在不少國家公開或秘密進行。在許多阿拉伯國家仍然公開買賣奴隸,在歐洲,竟然有駭人聽聞的“買賣白奴”(不是黑奴)。他們把歐洲白種女子出售與阿拉伯國家的富豪,每年由法國、西班牙、義大利等地售與非洲及中東各國,已成為公開的秘密。  釋放黑奴,是經過國際間多次的共同的瞭解與磋商之後,才有今日的成就,但這種成就不能不歸功與保羅,因為他在千多年前便寫下一封這樣寶貴與思想偉大的腓利門書;不是消極地釋放奴隸,乃是積極地調整主奴間的正確關係,使主奴相處如弟兄。

本書的鑰字:(1)「心腸,」用過三次:『聖徒的心腸從你得到暢快』(7),『他是我心腸上的人』(12),『並望你使我的心腸在基督裡暢快』(20新譯)。(2)「愛心,」用過三次:『你的愛心』(5),『為你的愛心大有快樂』(7),『憑愛心求你』(9)。

【當時逃奴的命運】阿尼西母是個逃跑的奴僕;也很可能是個賊。保羅曾說:『他若虧負你,或欠你甚麼,都歸在我的賬上;我必償還。』(門18,19節)在那時奴僕只被當作一件活的工具。主人有絕對權力對待他的奴隸。『他可以打他耳光,或罰他作苦工,或用鐐銬鎖起來到田地工作,或在一些像監獄般的工廠充苦工。或者,他可以用木棍、皮鞭、或繩結去打他們作處罰;倘若他們偷竊或逃跑,主人可以用烙鐵在他們的前額烙印;或者當主人覺得無可矯正時,甚至可以把他們釘十字架殺死。』庇尼(Pliny)告訴我們波尼奧(Vedius Pollio)如何對待一個奴隸。當時,這個奴隸捧著一盤水晶玻璃酒杯走進院庭;他把其中的一隻跌碎。波尼奧立刻命令侍從把他扔進院中的魚池,讓那些惡性發作的八目鰻把他撕成碎片。猶文拿裡(Juvenal)描述女主人隨自己的喜怒無常痛打婢女;男主人則嗜愛聽那些殘暴鞭韃的聲音,認為受刑者的呻吟和慘叫比海妖的歌聲更悅耳;他們最快樂不過的時候,就是『當奴隸偷了兩條毛巾,被那行刑的家宰用熱鐵烙在身體上』,『又當那些鐐銬鋃鐺作聲時,主人才感到快樂。』當時的奴隸必須不斷地靠那些善變的男女主人的憐憫。

還有奴隸受當局存心抑壓,所以情況更差。當時在羅馬帝國中,總共有六千萬奴隸,若非經常嚴密監視,他們隨時會爆發暴動。一個反叛的奴隸立即會遭處決。倘若奴隸逃跑而被捉回來的時候,最幸運的便在他額前烙一個『F』字,代表逃跑者(fugitivus);時運不濟的便被處決。

【在正典中的獨特地位】本信是個人書信,猶如一塊寶石,除了有優雅的修辭外,內容文詞表達極為美好,在禮貌,謙卑,機警,以及寬容,仁厚,溫柔,愛心等各方面的表現,都是出類拔萃的。其感人肺腑之語,溢於言表,尤其是保羅為奴僕阿尼西母煞費苦心,在尋求得到釋放自由這件事上,給予古今社會黑暗之蓄奴隸制度的人們一大警戒,恢復尊重人權自由,宣導博愛平等。這封小書函,充分顯示保羅仁愛的心腸。本信沒有直接地教導道理,但卻是“獨力承擔”道理的完美解說,因為保羅命令將“這一切都歸在我的帳上”。同樣基督徒的罪也“歸於”或記在我們主的帳上;正如保羅有能力支持阿尼西母無助的景況,我們主的救恩功績也能救助我們。馬丁路德這樣寫:  這裡我們看見聖保羅如何為了可憐的阿尼西母用盡自己,並且以他所有的方法代阿尼西母向他的主人辯護。他將自己當做阿尼西母,當自己得罪了腓利門。就像基督為我們向父神求情一般,聖保羅也為阿尼西母向腓利門求情……我謹此認為,我們所有人都是主的阿尼西母。

【主題特色】保羅在書中表現了他處理事件的技巧及他仁慈的心腸,寧放下他的地位與權力,而基於愛的態度來求情,使主人也須基於愛來接納一個業已悔改的弟兄。保羅甚至親自保證會代阿尼西母清還債務。保羅對腓利門可說是動之以情,曉之以義、訴之以理。信裡沒有講高深 的教義或者神學,講的只是一個私拿主人東西的奴隸,逃到保羅那裡,認罪 、悔改,做了基督信徒,成了和他的名字阿尼西母(意為“有益的人”)名實相符的人。   阿尼西母不過是羅馬帝國數百萬奴隸中的一名,腓利門也非教會唯一擁有奴隸的主人,因此本書也指示基督徒對奴隸制的態度,雖不直接攻擊制度本身,卻使信主的主僕在邪惡的制度下仍可活出他們的信仰,以弟兄相待。

這封短簡的教訓包括:人際關係中公平的原則;基督徒間應有的兄弟之誼;人間關係應在互愛互尊的新基礎上建立。16節阿尼西母的基督裡“不再是奴僕,乃是高過奴隸,是親愛的兄弟”,可視為當日解放奴隸和人性尊嚴的大憲章;不是僅僅在人道的層面上講同情 ,而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講義務。基督福音真理從“登山寶訓”(太5章)愛的信息開始,到保羅在主裡不再是奴僕的莊嚴宣告,已使一個古舊的殘酷體制有了劇烈的改變;多少個世紀後,奴隸制度終成歷史陳跡。甚麼地方有基督信仰,甚麼地方人就能在愛中做真正的人。

保羅在教導:1,寬恕的原則。全信未提腓利門有報復的“權利”,也未觸及阿尼西母受處分的事。流貫全書的是主基督的愛與饒恕的精神(9節“憑著愛心求你”,20節“望你使我的心在基督裡得暢快”)。2,人與人的關係須用在主基督裡的全新範疇來重定。人間關係的中心是主裡“親愛的弟兄”,其他一切均須繞此軸心來決定(16節)。3,寬大對待奴隸要出於甘心。信徒內心有了基督大愛後才能有此改變,不是由於保羅一人的情面。保羅答應代償所欠,盼望腓利門可以釋放這逃奴(21節),但囑咐善行須“出於甘心”。

有些聖經學者相信阿尼西母后來獲得自由,並回到保羅那裡服侍他,主後二世紀且出任以弗所教會的監督。這是根據安提阿教會的主持人伊格拿丟(Lqnatius)給以弗所教會的一封信,信裡說他讀過保羅給腓利門的信,對以弗所教會的主持人十分讚揚,稱讚他品德優美,一生於人有益;並仿本書20節的話說,“望我能常從你得益處(原文“快樂”也作“益處”),就象尼的名字一樣”。這位受稱讚的監督的名字就叫阿尼西母。(伊格拿丟送出此信後不久,便給羅馬人押往羅馬,拋在鬥獸場中喂了獅子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