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篇描寫君王登基的詩歌。作者揭露世上君王背叛耶和華及受膏君王的決心(1~3節),透露耶和華要在錫安山設立君王的旨意(4~6節),告知君王(耶穌基督,7節)要傳達耶和華之聖旨的決心——聖旨在祂得權柄借公義管轄全地的加冕日傳給祂(7~9節),並且勸勉世上的君王要順服聖子,逃避耶和華的忿怒(10~12節)。《詩篇》第二篇素來被稱為受膏者的歌和第一篇是相互補充的。第一篇闡述義人思考神律法之人生的福氣,以及惡人的最終毀滅;第二篇則說明列國悖逆神的無效,和眾民信靠神兒子的福氣。第一篇說明人生的兩條道路;第二篇則是各民族的兩條道路。第一篇以福氣開始,第二篇以福氣結束。像一篇,因為指出國家和民族也象個人一樣只有兩條路供選擇,所以有人認為本篇與第一篇都屬全本《詩篇》的引言。
這一篇是皇室詩,為了新王登基加冕時用。本篇為供新王登基或在登基周年慶典中崇拜儀式之用,寫於猶太人被擄前。這篇詩也適於大衛的繼承人。繼承大衛之位的諸王,逢加冕禮或國家大事都要頌讀此詩,紀念神對先王的應許,促使百姓順服君王。每一位大衛子孫作王的登基儀式上,都會由詩班演唱、甚至表演本詩。
本詩包含耶和華差拿單轉述給大衛的應許(撒下7:8-16): 1. 大衛將成為強大的君王; 2. 以色列將得安寧,不再受外敵的侵擾 ; 3. 大衛將建立永不衰敗的王朝; 4. 神與繼承大衛之位的王,會親密如父子;5. 神的恩典,必不離開大衛。
有些學者認為本篇所描寫的是先知所預言的基督,新約屢次引用本詩在耶穌基督身上,祂是那“受膏者”,是偉大的“大衛的子孫”(參徒四26;十三33;來一5;五5;啟二27;十九16)。祂的權柄及於列國。亨德爾在清唱劇《彌賽亞》中,用《詩篇》第二篇1-4,9節作為《哈利路亞合唱》之前男低音詠歎調,合唱,男高音宣敘調和詠歎調的歌詞。新約時代,這首詩被視為預言彌賽亞的到來。縱觀以色列歷史,詩人對永不衰敗王朝的熱切期盼,尚未得到實現。最好將此期待,理解成對末世的盼望( 請比較2節“受膏者”和賽9:6“和平的君”)。 本篇是被新約引用最多的詩篇。徒 13:33 來 1:5 5:5 用這一篇詩篇來印證耶穌基督的彌賽亞君王身份。
在這篇「彌賽亞的佈道詩」中,從結構上說,本詩分為四段,每段的字數大致相當。第一段(詩2:1-3)展現了地上的人竭力否認宇宙的主宰和祂的彌賽亞;第二段(詩2:4-6)顯示神對世人的辱駡不屑一顧,並在錫安山立彌賽亞為君王;第三段(詩2:7-9)描寫神的兒子考慮立祂為世界合法主宰命令;第四段(詩2:10-12)勸人順服神所膏者。這首詩以祝福結束(第12節)。
本篇作者不詳,但是 徒 4:25 說這篇的作者是大衛。詩篇中有好幾首被稱為“彌賽亞”詩篇,因為它們預言了彌賽亞(基督)耶穌的生平、受死、復活和將來掌王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