詩篇78篇從瑣安到錫安

《詩篇》78篇是《詩篇》119篇以外,最長的一首詩,共有72節。這篇的小標題註明是“亞薩的訓誨詩”。亞薩是3千年前,大衛和所羅門時代,利未支派的領袖,受指派在耶路撒冷聖殿中,帶領眾人用詩歌敬拜神。本篇被歸類為“詠史詩”,講述以色列建國早期的歷史,從以色列民出埃及開始,經歷各種神蹟奇事、曠野失敗、進入迦南,直到大衛作王的黃金時期,歷時約500年之久。全篇可分為3大段:1.“引言”(1-8節);2. 出埃及、走曠野(9-39節);3. 入迦南和得地業的過程(40-72節)。 第2段、第3段的格式相同,都是講到以色列民如何犯罪、神的發怒責罰,及以色列民終得神恩福眷佑。

引言:作詩的緣由與目的(1-8節)

大衛指定利未人帶領眾人唱歌感謝、頌讚耶和華。“唱歌”原文作“說預言”,也就是“傳信息”(。利未人的領袖亞薩,在本篇中以“先見”的身 份傳講信息(1節),因此該篇被稱作“亞薩的訓誨詩”。本篇信息主題明 確,例證生動有力,原就是一篇優秀的講章。

亞薩稱以色列百姓為“我的民”(1節),這是耶和華初次提到以色列民的稱呼。那時以色列百姓在埃及地受迫害,他們的哀聲神聽見,他們的苦情神看見,他們的痛苦神知道,祂就“下來”施行拯救。以色列民經歷拯救之後,自當代代傳述耶和華的奇妙作為、美德和能力,免得子孫忘記祂的作為,不遵行祂的命令。歷史把過去引到現在,也把現在的人連結到過去。歷史只有在不斷講論中,顯出其當代的意義。信仰的傳承者,一方面就事論事,指出他們的祖宗是信仰的失敗者,另方面痛苦地承認,自己也曾是“頑梗悖逆居心不正”之輩(8節)。講述歷史是刻骨銘心的歷程的分享,教人更加謙卑、更仰望主恩惠。

出埃及,走曠野:進迦南之前的經歷(9-39節)

亞薩的故事,從埃及的瑣安講起(12,43節)。瑣安(Zoan)位在尼羅河三角洲東北部,又名坦尼斯(Tanis)。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8世紀,瑣安 是埃及的首都,常用作埃及的代稱。瑣安原是雅各家族抵達埃及以後的聚居地,後來的以色列人也從這裡,開始了“出埃及”的旅程。

本段集中講他們在曠野的經歷,先講到3件神蹟:大海分開,雲柱與火柱引導,擊磐石出水。這原記載在《出埃及記》14-17章, 說明神的大德與大能。但是很快地,以色列民就犯罪,悖逆神,放縱自己的貪慾,向神求食物。他們心中試探神,質疑神的能力,更懷疑祂的善意,這是對神莫大的侮辱。神雖然發怒,仍從天上降下嗎哪、飛鳥,當他們的食物(23-27節)。但神也殺了他們中間悖逆不信的人(31節)。飲食絕非小事,人類犯的第一個罪,就是在食物上,因為這觸動人最基本的慾望(試比較亞當和但以理)。

以色列民出埃及、經曠野,應該發生了很多事情,《詩篇》78篇更只挑選其中有關求食的部分,且把《出埃及記》和《民數記》中兩 次類似的事件連在一起,突顯神的恩惠,及以色列百姓的不信。作者把曠野40年,濃縮在這短短幾節經文中,讓人清楚看到:神的恩慈與人的悖逆,神的大能與人 的不信。人的犯罪不信(32節),甚至不正不忠(37節),並不能攔阻神向人施恩,因為神“有憐憫,赦免他們的罪孽,不滅絕他們”(38節)。神顧念人“不過是血氣,是一陣去而不返的風”(39節)。歷史教人認識神的恩慈本性。人在認識神的當中,才真正認識自己。

入迦南,得地業:進入迦南地以後的經歷(40-72節)

歷史不斷重複。其中失敗重複得最多,經驗似乎不是最好的老師。以色列民在曠野對神悖逆犯罪,等到他們進入迦南地之後,不但未見改進,反倒變本加厲。 亞薩再度用以色列民出埃及、經歷耶和華所行的神蹟奇事,來對比他們在迦南地犯的罪。與前一段講曠野中的神蹟不同,本段專講出離埃及之前,所經歷的10災中的7災,且與《出埃及記》所載的次序不同。這7個災,包括水變血(《出埃及記》中的第1災),蠅成群(第4災),河生蛙(第2災),蝗蟲害(第8災),降冰雹(第7災),畜染疫(第5災),及殺長子(第10災)。

亞 薩似乎是刻意這樣選擇的。《出埃及記》把10災分為3部分,每部分3個災,最後再加上“殺長子”之災。每部分的第一個災,都以摩西清早站在法老面前,給予 警告為開始。第二個災開始前,摩西也會去見法老,給予警告。亞薩則在詩篇中,省略了每個部分的第3災(土變虱,人生瘡,大黑暗),這些災篇幅都較短,且沒 有預警。

耶和華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、過大海、經曠野、入迦南、得地業(52-55節)。哪知這些以色列民也像他們的前輩一樣,“仍舊試探、悖逆至高的神,不守祂的法 度”(56節)。他們更學迦南人,用邱壇(意思是“在小山邱上修築的祭壇”),向雕刻的偶像下拜(58節)。他們從外表到內心,都被不信耶和華的當地人同 化了。再一次,耶和華的怒氣向他們發作。祂離棄示羅,任憑聖所被敵人毀壞、踐踏(60節,示羅有耶和華與百姓同在的會幕),祂任憑約櫃被擄、神的榮耀失去(61節),神的百姓倒在刀下。這是混亂的士師晚期,以色列戰敗,約櫃被擄,百姓和祭司被殺,士師以利也憂忿而死(參《撒上》4:22)。

人的失敗不能阻止神的恩惠,那段悲慘、黯淡的日子過後,以色列中一個蒙揀選的支派(猶大),一個蒙揀選的城市(耶路撒冷),一個蒙揀選的君王(大衛),躍上歷史的舞台!合神心意的善牧、賢君,為以色列國帶來前所未有的光榮、強盛,並使神的百姓享受幸福、平安的生活!

以埃及的瑣安起始,以耶路撒冷的錫安作結束(12,43,68節),本篇詩敘述了從奴役到自由,從得救到委身,從揀選到作王,這正是神整個救恩計劃的具體實現。歷史是神、人互動的記錄,是神永恆旨意的彰顯。歷史經過記錄、保存、整理、研究、宣講,深印在人的記憶中。國家的歷史塑造民族的認同,個人的經驗造成後來的人格。然而歷史經驗唯有經過反思,方能帶動國家民族的聖化、人性的提升。所以,我們現今的信徒,該不該多讀舊約歷史?

歷史與人生 ——《詩篇》78篇:從瑣安到錫安(賴建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