哥林多後書簡介

*作者  前書的作者已確定為保羅,本書與前書的筆法極之相近,且早期教父如愛任紐,亞力山大的革利免等都引用過此書,並說明此乃保羅的書信。

*年期   後書的著作年日為主後五十五至五十七年左右,約在寫了前書不久,可能就在同一年內完成。

*根據現有證據,本書寫作日期最合理的估計,應是主後五十五年。由林前十六5~8看來,哥林多前書是在五旬節前 (春季) 寫於以弗所,而哥林多後書則稍後於同年冬季來臨之前寫成。林後二13;七5顯示,本書寫于馬期頓。

*【受信人】哥林多教會及亞該亞各地的信徒(亞該亞乃羅馬一省分,包括馬其頓省以南所有的希臘領土)。

*【目的】保羅大概聽到哥林多事情嚴重,突然決定親自由海路往哥林多,教訓那些譏笑他不會再來的信徒。可惜這次的探訪十分令保羅難過,結果匆匆離去。他返回以弗所後寫了一封「憂傷的信」由提多帶往哥林多,後來這封信失傳了。其後保羅到了馬其頓,見到提多之後獲悉哥林多教會有所改變的好消息,因而保羅寫了「林後」,表示對那封「憂傷的信」和提多的任務感到安慰。

*哥林多教會受假師傅滲透,這些人攻擊保羅個人的品格及他作使徒的權柄。由於保羅宣告更改他到哥林多的行程――由兩次短期探訪,轉為一次較長的探訪,敵對他的人便斷言保羅的話不可信。他們又聲稱保羅不是真使徒,並誣衊保羅把他們籌集給耶路撒冷信徒的捐姓,納入私囊。――《新國際際版研讀本》

*【特點】後書著重講述保羅的生活、經歷和感受。本書可算為保羅的自傳。我們可以從本書看出一個神所立為信徒榜樣的人、一個新約的執事,當如何生活、如何為人、如何事奉。

*保羅寫本書時所流露的個性:敞開、坦誠、真摯、正直、既剛強又溫柔,意志堅強而情感豐富,有禮卻不敷衍。他責備的時候,嚴嚴的責備;安慰的時候,深深的安慰。他難過的時候,多多的流淚;喜樂的時候,大大的喜樂。他是一個滿有人性而又彰顯神性的人。

*【結構】本書結構主要與保羅行將第三次訪問哥林多有關,它很自然地可分成三部分:

*一、保羅解釋更改行程的理由(一至七章)。

*二、保羅鼓勵哥林多信徒完成籌款事宜,以備他的到訪(八至九章)。

*三、保羅強調他肯定會訪問哥林多;他確實有使徒的職分;及他已準備好在必要時以使徒身分隨時執行紀律(十至十三章)。

*哥林多後書簡介

*寫作背景  保羅寫了前書給哥林多教會後,該地信徒的屬靈情況未見好轉,反有惡化的傾向,於是他親往該處試圖解決教會中的間題,但結果不能達到前往的目的,甚至雙方鬧得很不愉快 (見林後2:1)。  離開後,他在憂愁痛苦中(參2:3; 7:8)寫了一封嚴厲責備教會的信,由提多帶往哥林多。其間,保羅心裡十分焦慮,盼望那封信能使教會回轉。終於提多帶回信徒悔改的喜信,於是保羅為之釋然和歡喜 (參7章), 遂在馬其頓寫下本書(約為主後五十五至五十六年間),解釋他改變行程的因由,勸勉教會接納悔改者,解釋自己事奉的身分和性質,並教導教會如何收集捐款賑濟耶路撒冷信徒。

*主題特色 本書較突出的主題有幾方面:

1.受苦的含意、

2.捐獻應有的態度、

3.作神僕的工作性質和權柄。

*比起保羅其他書信,較著重作者個人與信徒的關係,而少系統化的教導,內容較缺乏條理;但保羅的性情、責任感、感受則表露無遺。

*書中2:14-7:3這一段 , 有學者認為與上下文的連貫性較弱,可能出自保羅另一封致哥林多教會的信,但是,把此段看為保羅的離題發揮,更為合理可信。

*另外,10-13章語調嚴厲 , 與前面和藹語調不同,有學者認為這四章可能出自2:3和7:8所提到的「憂傷之信」。 不過,於1:13, 17; 5:12起; 6:12 起等段,字裡行間都顯示教會中仍有信徒對保羅不滿和懷有敵意,所以保羅結束本書前再提出嚴重的警告。也可能保羅擔心教會因情況好轉而自高自滿,於是改變語調向教會提出警告。

*【在正典中的獨特地位】若說哥林多前書是信徒最常閱讀和傳講的書卷,哥林多後書便是最為傳道者忽略的一卷書了。然而,這書卷卻十分重要。無疑,哥林多後書在翻譯上的困難和帶諷刺的寫作風格,是被忽略的原因之一。英文聖經英王欽定本和新英王欽定本中大量的斜體字,顯示譯者要附加許多用詞,才能在譯文中清晰地表達這卷充滿感情的書信。

*要理解這書卷是困難的。書中許多經節最低限度可以說是含糊的。形成這現象有幾個原因:(1)保羅用了許多諷刺的言詞,但有時我們卻不能肯定那些地方是出於諷刺手法。(2)若要完全明白某些部分,我們需要進一步瞭解保羅準確的行程、他同伴的行程,和他所寫的書信。(3)本書是封十分私人的信,所用的言詞常是心中的言語。上述幾點令本書變得不易理解。

*但這些困難不應叫我們卻步。幸而,這些困難並沒有影響本書中的基本真理,只是細節上較隱晦而已。

*哥林多後書也是多人愛讀和愛引述的書信。細心研讀之後,你就會明白個中原因了。